精密钣金材料的发展和研究大约分为三个阶段。***个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,为精密钣金材料的制备探索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由于理论及设备、技术的限制,人们只能制备出条带、薄膜、细丝和粉末等低维非晶态材料:1934年Kramer用蒸发沉积法首次获得非晶态薄膜,随后在1947年Brenner等人采用电解和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一P和Ni一P非晶态薄膜。
1960年,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Duwez研究组采用喷枪技术将Au一5Si2g金属熔体喷射到Cu基底上直接急冷而得到非晶合金,这种快速凝固技术的冷却速率可以达到105 ~1oK/s ,开创了采用熔体急冷技术得到非晶合金的历史。1969年 ,非晶合金的制备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,Pond等人用轧辊法制备出了长达几十米的非晶薄带。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规模化生产精密钣金奠定了技术基础,而且也激发了人们对非晶合金的研究热潮。与此同时,Turnbull指出:如果冷却的速度足够快、温度足够低,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能够形成非晶态固体。
而且他在研究中还发现Au一Si合金系中***容易形成非晶合金的成分范围是在Au一Si二元合金的热力学平衡共晶点附近,并提出了***的评价合金系GFA的约化玻璃转变温度Irg (Trg=Tm/Tg,其中Tm和Tg分别为合金的熔点和玻璃转变温度)判据。这一结果也为寻找其他玻璃形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。此后,大量的玻璃合金系被科学工作者们开发出来,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关于非晶合金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数据。然而,由于这些合金的GFA有限,它们形成玻璃态往往需要冷却率度大于1o5K/s因而形成的非晶合金只能是很薄的带或细丝状 ,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。